摄像光学镜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手提终端设备,以及监视器、PC镜头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兴起,小型化摄像光学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且由于感光器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便携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光学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为获得较佳的成像品质,多采用多片式透镜结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在感光器件的像素面积不断缩小,且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七片式透镜结构逐渐出现在镜头设计当中。迫切需要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体积小且像差被充分补正的广角摄像镜头。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头,其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满足大光圈、超薄化、广角化的设计要求。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所述摄像光学镜头共包含七片透镜,所述七片透镜自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 [0005]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所述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3,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4,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为v1,满足下列关系式: [0006] 1.40≤(f6‑f7)/f≤1.70; [0007] 2.00≤R14/R13≤6.00; [0008] 60.00≤v1≤82.00。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10] 2.30≤(R3+R4)/(R3‑R4)≤10.00。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12] 0.80≤d5/d7≤2.00。 [0013]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0014] 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15] 0.69≤f1/f≤1.03; [0016] ‑2.66≤(R1+R2)/(R1‑R2)≤‑1.84; [0017] 0.07≤d1/TTL≤0.15。 [0018]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0019] 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0] ‑6.90≤f2/f≤‑2.34; [0021] 0.03≤d3/TTL≤0.04。 [0022]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3] ‑6.08≤f3/f≤13.84; [0024] ‑5.96≤(R5+R6)/(R5‑R6)≤‑0.74; [0025] 0.03≤d5/TTL≤0.08。 [0026] 优选地,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0027] 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8] ‑5.46≤f4/f≤‑2.12; [0029] 0.81≤(R7+R8)/(R7‑R8)≤3.77; [0030] 0.02≤d7/TTL≤0.05。 [0031] 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0032] 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33] ‑57.40≤f5/f≤112.29; [0034] ‑3.61≤(R9+R10)/(R9‑R10)≤1.85; [0035] 0.06≤d9/TTL≤0.09。 [0036]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0037] 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38] 0.68≤f6/f≤0.95; [0039] ‑1.41≤(R11+R12)/(R11‑R12)≤‑1.01; [0040] 0.01≤d11/TTL≤0.62。 [0041] 优选地,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0042] 所述第七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043] ‑0.90≤f7/f≤‑0.55; [0044] ‑2.97≤(R13+R14)/(R13‑R14)≤‑1.50; [0045] 0.07≤d13/TTL≤0.14。 [0046]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为玻璃材质。 [004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具有优秀的光学特性,且具有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特性,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 【附图说明】 [0048]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2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50] 图3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51] 图4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0052]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6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54] 图7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55] 图8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0056]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10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58] 图11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59] 图12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0060] 图1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61] 图14是图13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62] 图15是图13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63] 图16是图13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0064] 图1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65] 图18是图17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66] 图19是图17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67] 图20是图17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0068] 图21是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69] 图22是图2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70] 图23是图2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71] 图24是图2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0073] 参考附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10、20、30、40、50。图1、5、 9、13、17所示为本发明摄像光学镜头10、20、30、40、50,该摄像光学镜头10、20、30、40、50包括七个透镜。具体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1、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七透镜L7和像面Si之间可设置有光学过滤片(filter)GF等光学元件。 [0074] 第一透镜L1为塑料材质,第二透镜L2为塑料或者玻璃材质,第三透镜L3为塑料材质,第四透镜L4为塑料材质,第五透镜L5为塑料材质,第六透镜L6为塑料材质,第七透镜L7为塑料材质。各透镜也可以是其他材质。 [0075] 定义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L6的焦距为f6,第七透镜L7的焦距为f7,满足下列关系式1.40≤(f6‑f7)/f≤1.70,通过合理分配后组镜片的光焦度,有利于修正摄像光学镜头10的像散和畸变,使畸变|Distortion|≤4%,减少暗角产生的可能性。 [0076] 定义第七透镜L7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3,第七透镜L7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4,满足下列关系式2.00≤R14/R13≤6.00,规定了第七透镜L7的形状,在条件式范围内可以缓和光线经过镜片的偏着程度,有效校正色差,使色差|LC|≤3.0μm。 [0077] 定义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为v1,满足下列关系式60.00≤v1≤82.00,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在此范围内,可有效分配材料属性,有效校正色差,使色差|LC|≤3.0μm。 [0078] 定义第二透镜L2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L2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30≤(R3+R4)/(R3‑R4)≤10.00,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形状,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缓和光线经过镜片的偏折程度,能够良好地减小像差。 [0079] 定义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80≤d5/d7≤2.00,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的比值,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助于压缩光学系统总长。 [0080] 在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式的情况下,摄像光学镜头10、20、30、40、50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能够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根据该摄像光学镜头10、20、30、 40、50的特性,该摄像光学镜头10、20、30、40、50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 [0081] 基于上述条件式以及能够实现的功能,进一步细化各透镜的特征如下。 [0082]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0083] 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69≤f1/f≤1.03,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 [0084] 第一透镜L1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定义第一透镜L1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66≤(R1+R2)/(R1‑R2)≤‑1.84,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L1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球差。 [0085] 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为d1,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7≤d1/TTL≤0.15,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 [0086]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0087] 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6.90≤f2/f≤‑2.34,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 [0088] 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3≤d3/TTL≤0.04,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 [0089]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或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0090] 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6.08≤f3/f≤13.84,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 [0091] 第三透镜L3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L3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5.96≤(R5+R6)/(R5‑R6)≤‑0.74,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形状,有利于第三透镜L3成型,在条件式规定范围内,可以缓和光线经过镜片的偏折程度,有效减小像差。 [0092] 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为d5,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3≤d5/TTL≤0.08,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 [0093]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0094] 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5.46≤f4/f≤‑2.12,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 [0095] 第四透镜L4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L4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81≤(R7+R8)/(R7‑R8)≤3.77,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广角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 [0096] 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2≤d7/TTL≤0.05,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 [0097]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或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0098] 第五透镜L5的焦距为f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57.40≤f5/f≤112.29,对第五透镜L5的限定可有效的使得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线角度平缓,降低公差敏感度。 [0099] 第五透镜L5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L5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0,且满足下列关系式:‑3.61≤(R9+R10)/(R9‑R10)≤1.85,规定了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广角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 [0100] 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为d9,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6≤d9/TTL≤0.09,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 [0101]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0102] 第六透镜L6的焦距为f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68≤f6/f≤0.95,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 [0103] 第六透镜L6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L6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41≤(R11+R12)/(R11‑R12)≤‑1.01,规定了第六透镜L6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广角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 [0104] 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为d1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1≤d11/TTL≤0.62,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 [0105] 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0106] 第七透镜L7的焦距为f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90≤f7/f≤‑0.55,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 [0107] 第七透镜L7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3,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97≤(R13+R14)/(R13‑R14)≤‑1.50,规定了第七透镜L7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广角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 [0108] 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为d1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7≤d13/TTL≤0.14,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 [0109]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视场角FOV大于或等于64.15°,从而实现广角化。 [0110]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光圈值FNO小于或等于2.850,从而实现大光圈,摄像光学镜头成像性能好。 [0111] 下面将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各实例中所记载的符号如下所示。焦距、轴上距离、中心曲率半径、轴上厚度、反曲点位置、驻点位置的单位为mm。 [0112] TTL:光学长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到成像面Si的轴上距离),单位为mm; [0113] 光圈值FNO:是指摄像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和入瞳直径的比值。 [0114] 1.0视场的像高IH:传感器有效像元对应的视场高度(即传感器有效像元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 [0115] 1.0视场的视场角FOV:传感器有效像元对应的视场角; [0116] MIC视场的像高IHm:比1.0外扩的用于防止组装偏差的视场高度; [0117] MIC视场的视场角FOVm:与MIC视场像高对应的视场角。 [0118] 优选的,所述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曲点和/或驻点,以满足高品质的成像需求。 [0119] 接下来以五个实施方式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同时,提供一个对比实施方式作为参照说明,在超出上述条件式的范围时不能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0120] (第一实施方式) [0121] 表1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 [0122] 【表1】 [0123] [0124] S1:光圈; [0125] R:光学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26] 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27] 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28] 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29] 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0] R5: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1] R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2] R7: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3] 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4] 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5] 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6] R11: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7] R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8] R13: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39] R14: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0140] R15: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41] R16: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42] d:透镜的轴上厚度与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 [0143] d0:光圈S1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0144] d1: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 [0145] d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0146] d3: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 [0147] d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0148] d5: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 [0149] d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0150] d7: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 [0151] d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0152] d9: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 [0153] d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到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0154] d11: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 [0155] d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到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0156] d13: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 [0157] d14: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到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0158] d15:光学过滤片GF的轴上厚度; [0159] d16: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到像面的轴上距离; [0160] nd:d线的折射率; [0161] nd1:第一透镜L1的d线的折射率; [0162] nd2:第二透镜L2的d线的折射率; [0163] nd3:第三透镜L3的d线的折射率; [0164] nd4:第四透镜L4的d线的折射率; [0165] nd5:第五透镜L5的d线的折射率; [0166] nd6:第六透镜L6的d线的折射率; [0167] nd7:第七透镜L7的d线的折射率; [0168] ndg:光学过滤片GF的d线的折射率; [0169] vd:阿贝数; [0170] v1: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 [0171] v2:第二透镜L2的阿贝数; [0172] v3: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 [0173] v4: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 [0174] v5: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 [0175] v6:第六透镜L6的阿贝数; [0176] v7:第七透镜L7的阿贝数; [0177] vg:光学过滤片GF的阿贝数。 [0178] 表2、表3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0179] 【表2】 [0180] [0181] [0182] 【表3】 [0183] [0184] 为方便起见,各个透镜面的非球面使用下述公式(1)中所示的非球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公式(1)表示的非球面多项式形式。 [0185] z=(cr2)/{1+[1‑(k+1)(c2r2)]1/2}+A4r4+A6r6+A8r8+A10r10+A12r12+A14r14+A16r16[0186] +A18r18+A20r20+A22r22+A24r24+A26r26+A28r28+A30r30(1) [0187] 其中,k是圆锥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A30是非球面系数,c是光学面中心处的曲率,r是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z是非球面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r的点,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 [0188] 图2、图3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610nm、555nm、510nm、470nm和430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 [0189] 图4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019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入瞳直径ENPD为2.714mm,1.0视场的像高IH为5.120mm,1.0视场的视场角FOV为88.30°,MIC视场的像高IHm为5.335mm,MIC视场的视场角FOVm为90.69,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0191] (第二实施方式) [0192] 第二实施方式的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93]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 [0194] 表4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设计数据。 [0195] 【表4】 [0196] [0197] [0198] 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0199] 【表5】 [0200] [0201] [0202] 【表6】 [0203] [0204] 图6、图7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610nm、555nm、510nm和470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8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020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20的入瞳直径ENPD为2.714mm,1.0视场的像高IH为4.985mm,1.0视场的视场角FOV为75.82°MIC视场的像高IHm为5.213mm,MIC视场的视场角FOVm为78.1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20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0206] (第三实施方式) [0207] 第三实施方式的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208]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 [0209] 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 [0210] 表7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设计数据。 [0211] 【表7】 [0212] [0213] 表8、表9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0214] 【表8】 [0215] [0216] 【表9】 [0217] [0218] [0219] 图10、图11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610nm、555nm、510nm和470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2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02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30的入瞳直径ENPD为2.714mm,1.0视场的像高IH为4.750mm,1.0视场的视场角FOV为64.15°,MIC视场的像高IHm为4.900mm,MIC视场的视场角FOVm为66.04,所述摄像光学镜头30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0221] (第四实施方式) [0222] 第四实施方式的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223] 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 [0224] 表10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的设计数据。 [0225] 【表10】 [0226] [0227] [0228] 表11、表12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0229] 【表11】 [0230] [0231] 【表12】 [0232] [0233] [0234] 图14、图15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610nm、555nm、510nm和470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6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6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023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40的入瞳直径ENPD为2.714mm,1.0视场的像高IH为5.202mm,1.0视场的视场角FOV为79.91°,MIC视场的像高IHm为5.433mm,MIC视场的视场角FOVm为82.27°,所述摄像光学镜头40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0236] (第五实施方式) [0237] 第五实施方式的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238]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 [0239] 图17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 [0240] 表13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的设计数据。 [0241] 【表13】 [0242] [0243] 表14、表15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0244] 【表14】 [0245] [0246] [0247] 【表15】 [0248] [0249] 图18、图19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610nm、555nm、510nm和470nm的光经过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20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5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20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025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50的入瞳直径ENPD为2.714mm,1.0视场的像高IH为4.816m,1.0视场的视场角FOV为87.73°,MIC视场的像高IHm为4.992mm,MIC视场的视场角FOVm为90.06,所述摄像光学镜头50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0251] 后出现的表19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 [0252] (对比实施方式) [0253] 对比实施方式的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254] 图21所示为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60。 [0255] 表16示出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60的设计数据。 [0256] 【表16】 [0257] [0258] [0259] 表17、表18示出本发明对比例的摄像光学镜头6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0260] 【表17】 [0261] [0262] 【表18】 [0263] [0264] [0265] 图22、图23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610nm、555nm、510nm和470nm的光经过对比例的摄像光学镜头6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24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对比例的摄像光学镜头6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2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0266] 以下表19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对比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60不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40≤(f6‑f7)/f≤1.70。 [0267] 在对比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60的入瞳直径ENPD为2.714mm,1.0视场的像高IH为5.120mm,1.0视场的视场角FOV为82.47°,MIC视场的像高IHm为5.335mm,MIC视场的视场角FOVm为84.74°,所述摄像光学镜头60不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 [0268] 【表19】 [0269] [0270] [0271]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