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装置

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装置有效专利 实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叠合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预应力薄板叠合楼板结构是由预制的预应力薄板和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叠合层形成,可应用于各种用途的建筑物,楼板的跨度和承重荷载可有较大的使用范围。预应力薄板具有作底模、楼板配筋、提供平整的底面三种功能,因此具有节省钢模、减少现场钢筋作业、顶棚可不做抹灰等优点。此外,由于薄板的钢丝保护层较厚,能较好地满足防火要求。薄板板面的处理是保证与叠合层很好结合的关键,从而达到叠合板的破坏形态是弯曲破坏,而不发生沿叠合面剪切破坏。目前国内主要采用预留结合筋的做法。但对于一般民用建筑,楼面荷载较小,板的剪力仅为0.2~0.3N/,远小于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因此可依靠薄板面粗糙度来增强与叠合层的粘结,这样可以省去结合筋,既方便施工。又提高经济效益、用滚筒压痕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0003] 叠合板现浇板带传统支模方式主要以模架+木楞+模板的方式支模安装,此种支模方式立杆稳定性差,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模板与叠合板很难做到严丝合缝,叠合板现浇板带拆模后拼缝处混凝土易造成涨模、漏浆的缺陷且成型观感质量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立杆稳定性差,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模板与叠合板很难做到严丝合缝,叠合板现浇板带拆模后拼缝处混凝土易造成涨模、漏浆的缺陷且成型观感质量差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装置,包括桁架钢筋,以及安装在所述桁架钢筋内部的定位焊接钢筋,所述桁架钢筋的底部相贴合有叠合板;
[0007] 所述叠合板的底部相贴合有厚模板,所述叠合板的底部与所述厚模板的连接部位开设有止口,所述厚模板的底部相贴合有方钢,所述桁架钢筋的顶部中部位置开设有板带连接口,所述方钢的底部相贴合有支撑组件。
[0008]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与所述方钢底部相贴合的山形卡,所述山形卡的底部相贴合有螺母,所述螺母的内侧壁通过螺纹连接有外杆,所述外杆的外侧壁通过螺纹连接有连接椎体,所述外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扣线丝杆。
[0009] 优选地,所述扣线丝杆的顶端底部与所述定位焊接钢筋的顶部相贴合,所述扣线丝杆安装在所述桁架钢筋的内部。
[0010] 优选地,所述外杆贯穿所述山形卡的底部并延伸至所述扣线丝杆的底部,所述外杆贯穿所述连接椎体的底部并延伸至所述扣线丝杆的底部。
[0011] 优选地,所述连接椎体安装在所述叠合板的底部,所述外杆贯穿所述叠合板的底部并延伸至所述扣线丝杆的底部。
[0012] 优选地,所述外杆的外侧壁与所述叠合板滑动连接,所述外杆的外侧壁与所述厚模板滑动连接。
[0013]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4]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混凝土浇筑时不会产生涨模、漏浆的缺陷,制作简单,节约了立杆租赁成本,市面材料易于采购,除预埋锚固件,其他配件可重复使用,模板下料可定型化,节约了材料成本,避免因涨模、漏浆需打磨的缺陷,拆模后拼缝处混凝土成型观感质量良好,节约了施工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 参照图1‑5,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装置,包括桁架钢筋1,以及安装在桁架钢筋1内部的定位焊接钢筋2,桁架钢筋1的底部相贴合有叠合板3,在叠合板3生产中由板带边向内设置5mm×150mm止口10;
[0023] 叠合板3的底部相贴合有厚模板4,叠合板3的底部与厚模板4的连接部位开设有止口10,厚模板4的底部相贴合有方钢5,桁架钢筋1的顶部中部位置开设有板带连接口11,方钢5的底部相贴合有支撑组件;
[0024] 本申请进一步设置为,在叠合板3生产中定位焊接钢筋2焊接于桁架钢筋1上。
[0025] 本申请进一步设置为,扣线丝杆9与连接椎体12拧到合适位置预留外杆8安装空间。
[0026] 本申请进一步设置为,扣线丝杆9焊接于定位焊接钢筋2上,间距400mm,扣线丝杆9定位为预留止口10居中布置(即板带边向内75mm设置)。
[0027] 本申请进一步设置为,叠合板3浇筑,并完成养护,混凝土达到设计值100%。
[0028] 其中,支撑组件包括与方钢5底部相贴合的山形卡6,山形卡6的底部相贴合有螺母7,螺母7的内侧壁通过螺纹连接有外杆8,外杆8的外侧壁通过螺纹连接有连接椎体12,外杆
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扣线丝杆9。
[0029] 其中,扣线丝杆9的顶端底部与定位焊接钢筋2的顶部相贴合,扣线丝杆9安装在桁架钢筋1的内部。
[0030] 其中,外杆8贯穿山形卡6的底部并延伸至扣线丝杆9的底部,外杆8贯穿连接椎体12的底部并延伸至扣线丝杆9的底部。
[0031] 其中,连接椎体12安装在叠合板3的底部,外杆8贯穿叠合板3的底部并延伸至扣线丝杆9的底部。
[0032] 其中,外杆8的外侧壁与叠合板3滑动连接,外杆8的外侧壁与厚模板4滑动连接。
[0033]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根据叠合板3桁架钢筋1上板带连接口11的宽度(即板带宽度)+280mm配制厚模板4,根据扣线丝杆9定位,在厚模板4相应位置打孔,安装厚模板4,然后在扣线丝杆9底部的外杆8上安装山形卡6,山形卡6安装完成后在山形卡6的顶部安装方钢5,方钢5安装完成后,通过螺母7进行拧紧加固,便完成了安装操作。
[00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技术
合板相关技术
带装置相关技术
冒红军发明人的其他相关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