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杠铃肩上推举健身器

一种杠铃肩上推举健身器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健身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杠铃肩上推举健身器。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健身是一种体育项目,如各种徒手健美操、韵律操、形体操以及各种自抗力动作,通过健身可以增强力量、提高身体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机体协调以及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杠铃肩上推举便是增加上肢力量的健身活动之一。
[0003] 杠铃肩上推举需要健身者坐在凳上,利用双肩扛住杠铃,两手扶住杠铃,手距比肩略宽,摆好姿势后健身者可发力将杠铃向上扛起,并缓缓伸直双手将杠铃举高,举到手臂所能触及的最高点后放下再重新进行新一轮推举即可,在这样的过程中,健身者便可达到提高上肢肌肉力量的目的。
[0004] 虽然杠铃肩上推举对健身者上肢力量的提高很大,但在杠铃肩上推举进行过程中,健身者手臂力量也会极大的消耗,在长时间的运动中就极易产生脱力的问题,而一旦产生脱力的问题,将极易对健身者肌肉造成拉伤,更甚者会砸伤健身者,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杠铃肩上推举健身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5] 请参阅图1‑图3,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66] 一种杠铃肩上推举健身器,包括人体支撑部1、负重组件2和负重支撑部3。其中人体支撑部1用于提供使用者身体的支撑位置,设置有对应使用者坐姿的支撑区域;其作用与坐姿推举训练中的座椅相似,给使用者提供使用本装置时的身体放置位置。负重组件2则是作为训练师的负重物,负重组件2包括负重杆21和配重组件22,负重杆21横置于人体支撑部1上方,配重组件22包括若干与负重杆21两端可拆卸连接的杠铃盘。负重支撑部3则是用于作为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提供保护,包括对应人体支撑部1两侧的位置开设有可容纳配重组件22的空腔31,配重组件22设置在该空腔31中,负重杆21的两端延伸至负重支撑部3的空腔31内,且负重杆21可带动配重组件22在空腔31内上升或下降;负重支撑部3还包括用于支撑负重杆21的支撑机构。
[0067] 本方案将使用过程中用到的杠铃盘,也就是配重组件22收纳于空腔31内部,再这一基础上结合可对负重杆21提供支撑力的支撑机构作为运动过程中的保护,从而提高使用者在进行健身活动时的安全性。
[0068] 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人体支撑部1包括下身支撑部11、躯干支撑部12和臂支撑部13。其中下身支撑部11用于为使用者的坐姿状态下臀部位置提供支撑力;躯干支撑部12设置在下身支撑部11的一侧,用于给使用者背部提供支撑力;臂支撑部13设置在下身支撑部11与躯干支撑部12相邻的两平行侧,用于给使用者进行上推举时臂部提供支撑力。
[0069] 下身支撑部11上侧为一个向下凹陷的区域,区域内设置有坐垫或者座板;躯干支撑部12包括带有弧度的靠背,且靠背上设置有若干透气孔;臂支撑部13在下身支撑部11的两侧成“八”字状结构设置,其小开口的一端靠近躯干支撑部12设置;臂支撑部13的上端开设有对应人体手臂的臂槽131,臂槽131为下凹槽,其槽底为弧形面,且臂槽131朝向躯干支撑部12的一端设置有开放口,远离躯干支撑部12的一端设置有从槽底至槽顶的弧形过渡面。
[0070] 使用者进行健身时,坐在下身支撑部11上,背靠躯干支撑部12,将肘部放置在臂支撑部13的臂槽131内。便可进行推举运动。臂槽131之所以采用上述结构,一方面考虑到人体进行推举运动时比较便于施力的臂部姿态,另外一方面,在臂槽131的一端设置弧形过渡面,既不会影响使用者的肘部运动活动,又可以避免使用者肘部过度滑动从臂槽131内脱出。一定程度的增加本健身器使用的安全性。
[0071] 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2,负重杆21包括握持杆211,握持杆211跨设在人体支撑部1上方,用于使用者进行推举时握持。在握持杆211的两端设置调节杆212,调节杆212与握持杆211套接且滑动连接,该滑动连接的滑动方向为调节杆212的轴向。配重组件22的杠铃盘中部对应调节杆212开设有插孔。通过调节杆212穿过不同数量的杠铃盘来调节训练的负重。
[0072] 握持杆211和调节杆212的杆体之间设置有滑槽滑块组合,该滑槽滑块组合的滑动方向为握持杆211的轴向;调节杆212的杆体上设置有外螺纹;负重杆21还包括调节座213,调节座213对应每个调节杆212设置一个,调节座213与调节杆212螺纹连接;负重支撑部3对应调节座213设置有调节座限位结构,调节座限位结构满足可令调节座213在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且调节座213不会产生相对于调节杆212轴向方向的旋转。
[0073] 本方案中调节座213为矩形块体,中部开设有螺纹孔,空腔31内对应调节座213开设有竖直的滑槽,调节座213的外壁与该滑槽相贴,从而可确保调节座213能够沿滑槽上下运动而不会转动。
[0074] 当需要调整配重时,使用者转动握持杆211,从而带动调节杆212转动,在调节座213的螺纹连接作用下,调节杆212沿其自身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和不同数量杠铃盘的插接。
[0075]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握持杆211外部分布设置有防滑的凸点。
[0076] 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4和图5,负重支撑部3的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架32,支撑架32为设置在空腔31内的“U”形框架。支撑架32内部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支撑部33和第二支撑部34。其中第一支撑部33用于在负重杆21向上运动时提供保护;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板331,第一支撑板331在竖直方向阵列分布,第一支撑板331一侧与支撑架32的架体铰接。对应每个第一支撑板331设置有一个第一限位板332,第一限位板332与支撑架32固定连接,且第一限位板332位于第一支撑板331的下侧。第一支撑板331上侧开设有对应负重杆21的凹槽,且第一支撑板331朝向使用者的一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板体。
[0077] 第二支撑部34,第二支撑部34与第一支撑部33相对设置,第二支撑部34和第一支撑部33之间留有间距,负重杆21在使用时位于第二支撑部34和第一支撑部33之间;第二支撑部34用于在使用者带动负重杆21下移时提供支撑力;第二支撑部34包括第二支撑板341,第二支撑板341的板体一侧与支撑架32铰接,另一侧朝向第一支撑部33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板341与支撑架32的铰接处设置有扭簧,在扭簧的自然状态下,第二支撑板341呈水平状态。
[0078] 以本健身器使用状态下使用者面向的一侧为前侧,背向的一侧为后侧;第一支撑部33设置在支撑架32的后部,第二支撑部34设置在支撑架32的前部。
[0079] 当负重杆21在使用者的推举下向上运动时,随着使用者的施力,负重杆21的杆体推动第一支撑板331向上转动,不会对负重杆21造成影响。如果使用者不慎脱力,或者无法承受重量,则会出现负重杆21下坠的情况,此时负重杆21会落在第一支撑板331的凹口内,在第一限位板332的支撑下获得稳定的支撑,从而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0080] 当使用者上推完成后进行负重杆21下移动作时,可以略微调整负重杆21的位置,令其与第二限位部34对应,随着负重杆21的下降,每一个第二支撑板341均可以给负重杆21提供其对应扭簧的支撑力,起到缓冲作用。
[0081] 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4和图5,考虑到上述方案中使用者还需在负重杆21的上举和下落过程中调整过位置,因此本结构方案增加可带动支撑架32水平运动的联动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空腔31内对应支撑架设置有可以令其滑动运动的空间,支撑架32可在空腔31内沿前侧至后侧的方向往复滑动。联动机构包括主动干351和从动杆组,主动杆351设置在空腔31的上部,空腔31内设置有对应351的主动杆槽;主动杆351的一端延伸至负重杆21移动路径的上方,主动杆351可在负重杆21的推举力量下升高;从动杆组设置在支撑架32的后侧,包括两根从动杆352,从动杆352呈对称结构设置,每根从动杆352的一端均与支撑架32的后侧面铰接,另一端朝向支撑架32的后方延伸。对应每个从动杆352设置一个从动滑块353,从动滑块353与从动杆352远离支撑架32的一端铰接;空腔31内对应从动滑块
353开设有竖直方向的从动滑槽3531,从动滑块353与从动滑槽354滑动连接。位于支撑架32的后侧还设置有复位弹簧355,复位弹簧355设置在空腔31的内壁和支撑架32之间。主动杆
351的端部对应负重杆21开设有上凹的凹口。
[0082] 通过本方案的结构,当负重杆21上推时,其推动至顶部可以将主动杆351顶起,随着主动杆351的运动可带动上部的从动滑块353上移,从而拉动其中从动杆352运动,另一根从动杆352对应发生角度的变化,可将移动架32朝向后方拉动。作为本方案的实现形式之一,从动滑块353和从动滑槽3531为相对应的“T”形块和“T”形槽。
[0083] 通过这一结构方案,当完成上推后,移动架32会向后运动,此时第二限位部34可更靠近负重杆21的下方运动。
[0084] 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6至图7负重支撑部3还包括锁止机构,锁止机构用于对支撑架32的移动位置进行锁止;锁止机构包括设置在空腔31下部的锁止杆361,锁止杆361可在水平方向滑动,锁止杆361的滑动方向与支撑架32的滑动方向垂直。与锁止杆361固定连接有锁止块362,锁止块362朝向从动滑块353的一侧延伸;位于下部的从动滑块353的块体上对应锁止块362设置有卡槽3532,锁止块362上侧面为斜面,下侧面为平面。在负重杆21使用状态下移动路径的下端设置有锁止垫块363,锁止垫块363与负重支撑部3的结构体在竖直方向滑动连接,锁止垫块363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弹簧;锁止垫块363的块体一侧开设有弧形槽3631。锁止杆361的一端设置有导向块3612,导向块3612为球体,导向块3612与弧形槽3631滑动连接。
[0085] 通过该结构,当移动架32在主动杆351的带动下向后运动时,下部的从动滑块353自上而下推挤锁止块362,令锁止块362将锁止杆361推动平移,锁止块362缩入至锁止滑槽3611内,不会对从动滑块353造成影响,此时导向块3612位于弧形槽3631的底部位置。
[0086] 随着从动滑块353继续下降,当卡槽3532到达锁止块362的位置时,锁止杆361锁止垫块363弹簧的复位力量下配合锁止垫块363的竖直运动产生水平位移,从而锁止块362朝向卡槽3532内弹出,插入至卡槽3532内。因为锁止块362下表面为平面,所以可对下部的从动滑块353限位,令其克服复位弹簧354的力量,使整个移动架32位于靠后位置的状态。这样便可保证负重杆21下降过程中不受第一支撑部33的影响。
[0087] 当负重杆21下落至底部时,其与锁止垫块363上部的凹槽接触,将锁止垫块363下压,随着锁止垫块363的下压,带动导向块3612朝向弧形槽3631上部运动,也就令锁止杆361向远离从动滑块353的方向移动,从而令锁止块362从卡槽3531中脱出。随后移动架32可在复位弹簧354的作用下复位。便可进行下一个推举的训练。
[0088] 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8,负重支撑部3还包括杠铃导向槽37,杠铃导向槽37对应每个杠铃盘设置有一个,为开设在空腔31内的竖直导向槽;杠铃导向槽37下部设置有观察口371。观察口371满足可以通过该位置观察到调节杆212与杠铃盘的插接状态即可。
[008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技术
杠铃肩上相关技术
肩上推举相关技术
陈怡君发明人的其他相关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