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操作器

操作器有效专利 实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操作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切换控制功能界面及其对应的控制功能的操作器。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操作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电视机遥控器到大型机械装备,操作器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使用户对这些设备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随着设备的功能和复杂度越来越高,操作器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更多的功能键和更大的体积也给用户的使用和操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0003] 目前,针对被控制设备的功能,操作器设置若干与之对应的按键,按键可以是机械式按键、触摸式按键或触摸显示屏,通过按键来实现对被控制设备的操控。按键的设置方式及其优缺点如下:
[0004] (1)针对被控制设备的每个功能操作器都设置有一个操作键,操作键与控制功能一一对应。该方式的优点是操作起来直接方便,缺点是按键的数量取决于被控设备的功能数量,功能越多则按键数量越多,由此带来体积大、按键不易查找的问题。
[0005] (2)减少操作器上的按键数量,通过操作器上的按键组合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该方式的优点是按键数量有所减少,缺点是用户的学习成本增加,组合键不易操作、不便记忆。
[0006] (3)减少操作器上的按键数量,将某些按键定义为功能切换键。也将被控制设备的功能分成若干功能组,通过设置功能切换键,使操作器上的按键功能在功能组之间进行切换。该方式的优点是按键数量有所减少,缺点是功能组间切换仍然需要通过按键操作,增加了用户按键次数,分组切换有时会遗忘,导致误操作。
[0007] 因此,现有技术方案在操作器的按键数量、操作器体积与其使用时的便捷性和易用性上存在矛盾。实用新型内容
[0008]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器。
[0009]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0010] 一种操作器,包括壳体、操作输入模块、传感器模块、显示模块和控制模块。操作输入模块、传感器模块、显示模块和控制模块设于壳体上。操作输入模块、传感器模块、显示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传感器模块用于检测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状态,并根据位置状态获取第一操作指令;操作输入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操作输入;根据操作输入获取第二操作指令,显示模块可显示控制功能界面;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操作指令切换显示模块上显示的控制功能界面,并切换第二操作指令在控制功能界面所对应的控制功能。
[0011] 作为优选,壳体周围设有第一操作区域和第二操作区域,控制功能界面包括第一界面和第二界面,控制功能包括第一控制功能和第二控制功能。第一控制功能对应于对第一界面上的控制操作;第二控制功能对应于对第二界面上的控制操作。
[0012] 作为优选,当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位于第一操作区域时,显示模块上显示第一界面,第二操作指令对应于第一控制功能;当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位于第二操作区域时,显示模块上显示第二界面,第二操作指令对应于第二控制功能。
[0013] 作为优选,还包括延时模块,延时模块位于控制模块中,当从第二界面切换至第一界面时,延时模块产生延时指令,控制模块根据延时指令控制第二界面延时切换至第一界面。
[0014] 作为优选,第一操作区域为用户操作操作输入模块所处的区域,第二操作区域为壳体周围除第一操作区域以外的至少一个区域。
[0015] 作为优选,传感器模块所检测的区域为第二操作区域,传感器模块在壳体上的位置与第二操作区域相对应。
[0016] 作为优选,壳体上开设有开口,传感器模块安装于壳体内,并从开口处发出感应信号。
[0017] 作为优选,当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位于第二操作区域时,传感器模块可检测出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状态。
[0018] 作为优选,传感器模块包括距离传感器。
[0019] 作为优选,操作输入模块包括按键和/或旋转开关,按键和旋转开关设于显示模块的周围。
[0020]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21] (1)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器中的显示模块无需显示所有控制功能,仅显示当前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对应的控制功能界面,界面简洁,用户操作时一目了然。
[0022] (2)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器中的操作输入模块的数量可以得到精简,满足一个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状态所对应的操作功能即可。
[0023] (3)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器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只需改变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显示模块上显示的控制功能界面以及操作输入模块对应执行的功能随之改变,简化操作流程,提升用户的体验。
[0024] (4)由于显示模块上的显示内容受到精简,使用屏幕较小的显示模块即可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操作输入模块的数量也得到精简,由此带来操作器物料成本的降低和整体体积的缩减。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附图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其具体比例可依照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文中所描述的图形中相对元件的上下关系以及正面/背面的定义,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是指构件的相对位置而言,因此皆可以翻转而呈现相同的构件,此皆应同属本说明书所揭露的范围。
[0031] 参考图1‑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操作器,包括壳体1、操作输入模块2、传感器模块3、显示模块4和控制模块5。操作输入模块2、传感器模块3、显示模块4和控制模块5设于壳体1上。操作输入模块2、传感器模块3、显示模块4分别与控制模块5连接。传感器模块3用于检测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状态,并根据该位置状态获取第一操作指令。操作输入模块2用于获取用户的操作输入,根据操作输入获取第二操作指令。显示模块4用于显示控制功能界面,该控制功能界面上显示可操作的控制功能项。控制模块5用于根据第一操作指令切换显示模块4上显示的控制功能界面,并切换第二操作指令在控制功能界面所对应的控制功能。控制模块5为操作器的控制核心,其上有CPU、存储器及相关电路,控制操作输入模块2、传感器模块3、显示模块4等协同工作,并发送控制命令以控制被控设备按照用户的操作动作。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用户的至少一个部位即用户的手部作为示例。传感器模块3用于检测用户的手部的位置状态,控制模块5根据传感器模块3获取的手部的位置状态切换显示模块4上的控制功能界面,同时赋予相应的操作输入模块2相应的控制功能,即,显示模块4的控制功能界面及操作输入模块2所对应的控制功能随用户的手部的位置变化而改变。为了使传感器模块3的手部位置检测更为有效,可以根据传感器模块3的工作原理、检测距离等特点,合理排布传感器模块3和操作输入模块2的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设置传感器模块3的布置位置和感应区域,也可以选择人体的其他部位作为感应部位,用于切换控制功能界面及第二操作指令在控制功能界面所对应的控制功能。
[0032]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壳体1周围设有第一操作区域A和第二操作区域B,第一操作区域A和第二操作区域B之间具有分界线,控制功能界面包括第一界面和第二界面,控制功能包括第一控制功能和第二控制功能,第一控制功能对应于对第一界面上的控制操作,第二控制功能对应于对第二界面上的控制操作。当用户的手部位置位于第一操作区域A时,显示模块4上显示第一界面,第二操作指令对应于第一控制功能,通过用户在操作输入模块2上的操作,实现在第一界面上的第一控制功能的控制;当用户的手部位置位于第二操作区域B时,显示模块4上显示第二界面,第二操作指令对应于第二控制功能,通过用户在操作输入模块2上的操作,实现在第二界面上的第二控制功能的控制。因此在切换控制功能界面之后,相应的,操作输入模块2的操作所对应的控制功能也发生切换。
[0033]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延时模块,延时模块位于控制模块5中当从第二界面切换至第一界面时,延时模块产生延时指令,控制模块5根据延时指令控制第二界面延时切换至第一界面。在延时时间段内,显示模块4上依然显示为第二界面,当超过延时时间后,显示模块4上的控制功能界面才从第二界面切换至第一界面,避免用户在第二界面操作某个非常用功能时不得不将手部位置离开第二操作区域B,导致控制功能界面快速变为第一界面而无法操作。具体的延时时间可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设置,如可以设为3秒。
[0034]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3,第一操作区域A为用户操作操作输入模块2所处的区域,第二操作区域B为壳体1周围除第一操作区域A以外的至少一个区域。传感器模块3所检测的区域为第二操作区域B,传感器模块3在壳体1上的位置与第二操作区域B相对应。也就是,第一操作区域A和第二操作区域B的设置不影响用户对操作输入模块2的操作。具体的,操作输入模块2包括按键和/或旋转开关,按键和旋转开关设于显示模块4的周围。用户通过操作按键和/或旋转开关触发第二操作指令,在控制功能界面上实现具体的操作功能。
[0035] 具体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操作器设计为放置在桌面使用,将右手放置在操作器旁边的桌面进行操作,符合一般用户的使用习惯。根据人机工程学分析用户操作时手在桌面上摆放的位置,将其为两个区域,即如图3所示的第一操作区域A与第二操作区域B。其中,第一操作区域A为最舒适的操作手位,第二操作区域B次之,传感器模块3所设置的位置也是由此而来,能够检测手部在第一操作区域A与第二操作区域B的位置变化。根据传感器模块3的探测范围,第一操作区域A与第二操作区域B的分界线如图3所示。应注意合理安排传感器模块3的位置,使得用户在第一操作区域A与第二操作区域B的操作更为舒适,且不易误触发,避免区域检测误判。
[0036]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壳体1上开设有开口6,传感器模块3安装于壳体1内,并从开口6处发出感应信号。当用户的手部位于第二操作区域B时,感应信号经过用户的手部反射检测信号,传感器模块3根据接收到的检测信号检测出用户的手部位置。具体的,传感器模块3可采用距离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根据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光学距离传感器、红外距离传感器、超声波距离传感器等多种。以红外距离传感器为例,红外距离传感器具有一个红外线发射管和一个红外线接收管,当发射管发出的红外线被接收管接收到时,表明距离较近,用户的手部位置位于第二操作区域B,而当接收管接收不到发射管发射的红外线时,表明距离较远,用户的手部位置位于第一操作区域A。其它类型距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也大同小异,也是通过某种物质的发射与接受来判断其距离的远近,其发射的物质可以是超声波,光脉冲等等。具体的,传感器模块3采用AP3216C距离传感器芯片,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传感器模块3检测用户操作时手的位置。如图1所示,操作器的壳体1右侧开设开口6,传感器模块3安装在壳体1的开口6内,其检测方向朝外。即:传感器模块3刚好可以透过该开口6检测到操作器外部靠近物体的距离,用来检测用户的手部位置。
[0037] 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操作器切换控制功能界面和控制功能的步骤如下:
[0038] 1、操作器在上电时默认显示模块4显示具有最常用控制功能的第一界面,操作输入模块2的实际控制功能总是与之匹配,即操作输入模块2输入的第二操作指令与第一界面上的控制功能相对应,此时用户将手部放在最舒适的第一操作区域A操作。
[0039] 2、当用户需要使用其它非常用功能时,只需将手部移动到第二操作区域B。在操作器内部,传感器模块3随即透过开口6检测到用户的手部出现,则触发控制功能界面切换的执行,即:控制模块5控制显示模块4刷新,显示为具有非常用控制功能的第二界面,操作输入模块2对应的实际控制功能也随之对应改变,即操作输入模块2输入的第二操作指令与第二界面上的控制功能相对应。在用户端,用户则看到操作器的显示模块4显示为第二界面。
[0040] 3、用户在步骤2操作完成后,将手部移回最舒适的第一操作区域A。在操作器内部,传感器模块3随即透过开口6检测到用户的手部消失,则触发控制功能界面切换,即:控制模块5控制显示模块4刷新,恢复显示为第一界面,操作输入模块2对应的实际控制功能也随恢复。在用户端,用户则看到操作器的显示又恢复为第一界面。同时,为了避免用户操作某个非常用功能时不得不将手部位置离开第二操作区域B,导致显示界面快速变为第一界面而无法操作,可在恢复第一界面之前适当增加延时,如3秒,使用户有时间操作按键并将手部放回第二操作区域B。若3秒内用户没有将手部放回第二操作区域B,则将显示界面切换为第一界面。
[0041]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根据操作器的操作功能的复杂程度,还可以添加更多的传感器模块3以定义更多的操作区域,如在操作器的上方、前方等,则可实现更多操作功能的切换,极大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04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操作器中的各个模块及电子器件均是采用硬件电路或者芯片的形式,均为实体器件,本申请通过设计各个模块及电子器件之间的电连接关系,以达到实现本申请的方案的目的。本申请所述的操作器中的各个模块及电子器件的功能各个实体器件本身可实现的功能,并非是虚拟架构的,不应当认为本申请中出现的操作器中的各个模块及电子器件不是专利法中实用新型保护的客体。
[0043]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