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密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密移动存储介质。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加密移动存储介质一般是由密钥输入电路、密码寄存器、数据加/解密电路、存储介质访问控制电路、存储介质(硬盘)构成。在加密移动存储介质与电脑连接后,通过密钥输入电路输入密钥(密码或则指纹),密钥通过加/解密电路加密后,由存储介质访问控制电路把加密后密钥与密码寄存器中的密钥进行对比验证,如果验证一致就允许电脑对存储介质进行数据读取或写入,如果不一致就不允许访问存储介质,目前常用的加密移动存储介质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0003] 目前的市售同类加密移动存储介质的密钥与存储介质一般保存同一个物理设备上,无法分离保存,在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存储介质中的数据就没有任何安全可言。
[0004] 另外,加密移动存储介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密码设置过于复杂,可能会因为忘记密码而无法使用存储介质中的数据。
[0005] 而且现行的加密移动存储介质只是单纯的进行访问控制加密,没有对存储介质中的数据进行加密,数据一旦从存储介质中拷贝出来就无法再进行保护;
[0006] 针对目前加密移动存储介质产品中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7]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密移动存储介质。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密移动存储介质包括壳体、控制板、存储介质、加密盾、访问控制电路、数据加/解密电路;所述壳体覆盖在控制板、存储介质和加密盾上方。
[0009] 所述存储介质通过访问控制电路和存储介质格式转化装置加密进行可访问控制,实现存储介质和控制板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的配对使用,经由控制板对存储介质的最终访问交互通过密码或指纹形式呈现。
[0010] 所述加密盾通过数据加/解密电路联接计算机硬件;所述加密盾对数据加密采用交叉加密的方式最终实现,对存储介质之上的数据采用分离的两组不同密码分别在计算机硬件8和软件上实现加/解密运算,加密密码分别存储。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4] 实施例1
[0015] 一种加密移动存储介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控制板2、存储介质3、加密盾4、访问控制电路5、数据加/解密电路6;壳体1覆盖在控制板2、存储介质3和加密盾4上方。
[0016] 本实施例的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存储介质3通过访问控制电路5和存储介质格式转化装置7加密进行可访问控制,实现存储介质3和控制板2一对一形式的配对使用,经由控制板2对存储介质3的最终访问交互通过密码或指纹形式呈现。加密盾4通过数据加/解密电路6联接计算机硬件8;加密盾4对数据加密采用交叉加密的方式最终实现,对存储介质3之上的数据采用分离的两组不同密码分别在计算机硬件8和软件上实现加/解密运算,加密密码分别存储;且硬件加密密码永不出硬件,加密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0017] 实施例2
[0018] 一种加密移动存储介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控制板2、存储介质3、加密盾4、访问控制电路5、数据加/解密电路6;壳体1覆盖在控制板2、存储介质3和加密盾4上方。
[0019] 本实施例的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存储介质3通过访问控制电路5和存储介质格式转化装置7加密进行可访问控制,实现存储介质3和控制板2一对多形式的配对使用,经由控制板2对存储介质3的最终访问交互通过密码或指纹形式呈现。加密盾4通过数据加/解密电路6联接计算机硬件8;所述加密盾4对数据加密采用交叉加密的方式最终实现,对存储介质3之上的数据采用分离的两组不同密码分别在计算机硬件8和软件上实现加/解密运算,加密密码分别存储;且硬件加密密码永不出硬件,加密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002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