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换热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现有的换热器在使用时,换热器内部的换热管在进行热交换作业时,换热管表面容易积累水垢,短时间积累的少量水垢,对于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影响很小,但是长时间的积累下,对于换热效率影响很大,因此现有的换热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都需要打开换热器对表面沉积的水垢进行清理。
[0003]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212482247U,提出了一种工业换热器防水垢机构,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正中处开有贯通孔,所述连接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个导杆,两个所述导杆之间套设有一个横板,所述横板与连接板之间的导杆上均套设有一个弹簧,所述横板上方的导杆顶端均固定安装有一个限位块,所述横板的两个对应侧面上均固定安装有一个连接杆,且两个所述连接杆同轴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杆外侧末端均固定连接在同一个圆环的内侧面上,所述圆环外表面沿周向固定安装有环状毛刷,所述横板下表面固定安装有拉拽机构。
[0004] 现有技术中,在换热管道工作时,由于冷热的频繁交替,使得外壁和内壁都易堆积水垢等附着物,影响换热效率,现有技术在对换热器进行清洗时,只具备对换热管道的外壁进行清洗,无法同时对换热管的内外壁进行同时清洗。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7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71]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72]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3] 相关技术中,在换热管道工作时,由于冷热的频繁交替,使得外壁和内壁都易堆积水垢等附着物,影响换热效率,现有技术在对换热器进行清洗时,只具备对换热管道的外壁进行清洗,无法同时对换热管的内外壁进行同时清洗。
[0074] 为了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换热装置,通过设置冷媒进端组件、冷媒出端组件、热媒进端组件和热媒出端组件,冷媒进端组件、冷媒出端组件、热媒进端组件和热媒出端组件均采用三通阀的方式连接,在进行清洗时,清洗液由冷媒进端组件进入换热管内进行内壁的除垢清洗,随后再由冷媒出端组件和热媒出端组件回流至外壳体的内部,使清洗液对外壳体的内壁和换热管的外壁进行除垢清洗,最后再由热媒进端组件排出,使该换热装置可以同时对换热管的内外壁进行同时清洗,大大提升换热装置的清洗效率;通过设置清洗进端组件,清洗进端组件采用气液混合的方式将高压气端和清洗液端连接,在进行清洗时,可以将高压气和清洗液混合形成射流,使高压射流对管道的内外壁和换热器内壁进行清洗,进一步提升清洗效率和清洗效果。
[0075]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0076] 结合图1‑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10,换热器10包括:外壳体11;换热管12,设置于外壳体11的内部;保温层13,设置于外壳体11的内侧壁;
[0077] 冷媒由冷媒进端组件20进入换热管12内,再通过换热管12和冷媒出端组件30排出,热媒由热媒进端组件40进入换热器10内,再由热媒出端组件50排出,进行热交换;
[0078] 换热器10的底部进液端设有冷媒进端组件20,冷媒进端组件20包括:冷媒进端罩21,固定连接于换热器10的底部;冷媒进端三通阀22,设置于冷媒进端罩21的内部;冷媒进端接口23,设置于冷媒进端三通阀22的一端口上,与换热器10的冷媒端相连;冷媒进管24,设置于冷媒进端三通阀22的另一端口上,与外界冷媒相连;清洗液进管25,设置于冷媒进端三通阀22的另一端口上,与外界清洗端相连;
[0079] 在进行清洗时,通过控制冷媒进端三通阀22,使冷媒进端三通阀22控制清洗液进管25与冷媒进端接口23连通,使外界清洗液由清洗液进管25进入冷媒进端接口23内,再通过冷媒进端接口23进入换热管12内,进行内壁的除垢清洗;
[0080] 换热器10的顶部出液端设有冷媒出端组件30,冷媒出端组件30包括:冷媒出端罩31,固定连接于换热器10的顶部;冷媒出端三通阀32,设置于冷媒出端罩31的内部;冷媒出端接口33,设置于冷媒出端三通阀32的一端口上,与换热器10的冷媒端相连;冷媒出管34,设置于冷媒出端三通阀32的另一端口上;循环管35,设置于冷媒出端三通阀32的另一端口上,一端与热媒出端组件50的一端口相连;
[0081] 在进行清洗时,通过控制冷媒出端三通阀32,使冷媒出端三通阀32控制冷媒出端接口33与循环管35连通,使换热管12内的清洗液由循环管35输送至热媒出端组件50内;
[0082] 换热器10的外侧壁设有热媒进端组件40,热媒进端组件40与换热器10的进液端相连,热媒进端组件40包括:热媒进端罩41,固定连接于换热器10的外侧壁;热媒进端三通阀42,设置于热媒进端罩41的内部;热媒进端接口43,设置于热媒进端三通阀42的一端口上,与换热器10的进液端相连;热媒进管44,设置于热媒进端三通阀42的另一端口上,与外界热媒相连;排污管45,设置于热媒进端三通阀42的另一端口上;
[0083] 在进行清洗时,通过控制热媒进端三通阀42,使热媒进端三通阀42控制热媒进端接口43与排污管45连通,使清洗完成的污水由排污管45排出;
[0084] 换热器10的外侧壁设有热媒出端组件50,热媒出端组件50与换热器10的出液端相连,热媒出端组件50包括:热媒出端罩51,固定连接于换热器10的外侧壁;热媒出端三通阀52,设置于热媒出端罩51的内部,一端口与循环管35的一端相连;热媒出端接口53,设置于热媒出端三通阀52的一端口上,与换热器10的出液端相连;热媒出管54,设置于热媒出端三通阀52的另一端口上;
[0085] 在进行清洗时,通过控制热媒出端三通阀52,使热媒出端三通阀52控制循环管35与热媒出端接口53连通,使清洗液由热媒出端接口53回流至外壳体11的内部,使清洗液对外壳体的内壁和换热管的外壁进行除垢清洗。
[0086]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洗液进管25的一端设有清洗进端组件60,清洗进端组件60包括:连接罩61;气液混合管62,设置于连接罩61的内部;清洗液进管63,设置于气液混合管62的一端;清洗液出管64,固定连接于气液混合管62的另一端,一端与清洗液进管25的一端相连;进气接口65,设置于气液混合管62的进气端;高压气连接管66,固定连接于连接罩61的外侧壁,一端与进气接口65的一端相连;
[0087] 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清洗时,外界的清洗液由清洗液进管63进入气液混合管62内,高压气体由高压气连接管66和进气接口65进入气液混合管62内,使高压气和清洗液混合形成射流,使高压射流再由清洗液出管64进入清洗液进管25内,最后再通过清洗液进管25进入换热器10内进行清洗,进一步提升清洗效率和清洗效果。
[0088]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接口65为文氏管,文氏管可以进一步提升高压气体的流速,提升气液混合效果。
[0089]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多功能换热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90] S1:冷媒由冷媒进端组件20进入换热管12,再通过换热管12和冷媒出端组件30排出;
[0091] S2:热媒由热媒进端组件40进入换热器10内,再由热媒出端组件50排出,进行热交换;
[0092] S3:在进行清洗时,通过控制冷媒进端组件20、冷媒出端组件30和热媒进端组件40,使清洗进端组件60与换热管12连通,使冷媒出端组件30与热媒出端组件50连通,使热媒进端组件40上的排污管45与外壳体11连通,使清洗液由冷媒进端组件20进入换热管12内进行内壁的除垢清洗,随后再由冷媒出端组件30和热媒出端组件50回流至外壳体11的内部,使清洗液对外壳体11的内壁和换热管12的外壁进行除垢清洗,最后再由热媒进端组件40排出。
[0093]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094]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9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